复旦中文简介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人文精神乃民族之灵魂,一所优秀的大学理应是人文精神孕育的摇篮。复旦于建校之初即重视人文教育。19059月,复旦公学成立。此时的复旦作为“政法科、商科大学之预备”,虽无文科,但校章明确规定中文能力不合格者不予录取。1912年,李登辉先生任校长,规定无论大学预科还是中学部均须修习国文,聘任专员讲授相关课程。1917年,复旦公学开办大学本科,定名“复旦大学”。是年亦为中国新文学发端之初,胡适和陈独秀先后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于中国文学新旧碰撞、冲突激荡之际,复旦大学“国文科”肇建——“复旦中文”开始了她的光辉的历程。

1925年,“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复旦大学国文部的基础上扩充建立,归属文学院。设系宗旨有三:(一)顺时代之趋向,整理研究中国文学;(二)应青年学生学习文学之要求;(三)使全校学生除学习一般应用课程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精修博选的机会,以改进学校国文教学状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从文学院独立出来,沪江、圣约翰、东吴、大同、震旦诸大学及上海学院等校中文系并入复旦。复旦中文学科在学术上丰富多元之面貌、兼容并蓄之气度、自由开拓之精神与务求高远之自期,很大程度上正是当时群贤毕至而逐渐形成的。自此以后,复旦中文系始终是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始终站在中国学界和世界学界的最前列。

千秋文脉,树蕙滋兰。历代复旦中文人潜心学术,名师辈出:陈望道先生,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语法方面亦有开创性贡献;郭绍虞先生和朱东润先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最主要的奠基人,朱东润先生还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重要开拓者;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该领域半个多世纪里最经典的专著;陈子展先生和蒋天枢先生的《诗经》《楚辞》研究、张世禄先生的音韵学史研究、赵景深先生的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王欣夫先生的书目文献学研究、贾植芳先生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力推动以及在比较文学领域的筚路蓝缕之功、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蒋孔阳先生的西方美学研究、王运熙先生的乐府诗和六朝隋唐文学文论研究等,皆足以代表各自领域中一时最为领先之水平。“书剑飘零作客平,莲花落里探真情。分明别有青云路,犹把儒冠自误生。”(张世禄)这正是中文系前辈先贤不求名利,不问得失,甘为学术奉献一生的写照。

 “虽无芬华之可悦,而有独异之锋芒。”(蒋天枢)一百年来,复旦中文人始终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复旦中文的前辈们,无论是在顺流还是逆流中,都勇敢地承担起时代和社会的重任。正如时任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在复旦中文学科百年庆典上所指出的: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陈望道先生对所置身的时代持有强烈的不满,力图改变,当然他不是以枪和炮来抗争,而是以笔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无论是郭绍虞先生发表《马克思年表》,还是朱东润先生反对袁世凯复辟,放弃海外学业归国,他们都不仅满腹经纶、诗酒平生,同时也胸怀天下,一腔热血,有勇气接受来自艰难时世的检阅和挑战。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不只是营建精粹的语言,培养个人的情趣和情感,还关乎沉重的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学期待着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最好的日子里不辜负自我,也对天下大义尽责。朱东润先生有言:‘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这样的精神,是复旦中文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复旦人的骄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复旦中文学科以中文系为主干,陆续新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81)、“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首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5)等教研机构,形成了多维并举、阵容齐整、优势突出的新格局。中文系目前设有本科专业2个、科学学位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2018年,因应国内外学术发展潮流和社会新形势的需要,中文系在学校支持下,又作为骨干力量积极投入了“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的建设。复旦中文系与时俱进,努力精进,不断拓展和提升着中文学科的内涵和水准。   

    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上海“高峰高原”计划I类高峰学科名单。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毫无疑问,复旦中文学科已有的成绩和现在的格局,是历代师生不懈努力的结果。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方面,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领衔的“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教学团队,获得2007年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课程系列中的“《周易》精读”“《庄子》精读”“《说文解字》精读”“《世说新语》精读”“《文心雕龙》精读”“《四库提要》精读”“《红楼梦》精读”“鲁迅精读”“沈从文精读”“《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等十余种讲义自2005年陆续整理出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们还加强了与海外知名高校的学术互动,依托稳固的学术联通网络,为约三分之一的本系学生提供一学期以上的海外交流机会。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近年来,我系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努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出版了《老子一百句》《诗骚一百句》《论语一百句》《庄子一百句》《史记一百句》《红楼梦一百句》《鲁迅一百句》《新诗一百句》以及《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词》《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等一系列普及性文学读本;我们还与中小学和社区等深度合作,积极服务大众,进一步提升了本学科的社会声誉。

忆昔抚今,复旦中文系百年间培育的一万余名校友,有很多文化、学术、教育领域的人才,也不乏政界和商界精英,更多的则从事着普通而不平凡的工作,所有人都是现实社会和当今时代的基础与栋梁——这是复旦中文学科莫大的成功与贡献。许多系友怀着对复旦中文的热情反哺母系,先后出资设立了“学悦”“天明”“朱光甫”等奖助学金项目,或资助语音实验室等软硬件设备,共同推动复旦中文学科的蓬勃发展。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巩固和拓展世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持续提升教师的基础研究水平,也需加强与社会团体、商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并继续保持与各届系友的交流和联系。在复旦建校115周年之际,我们诚邀中文系友加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友之家”,登记个人信息。后续我们将为广大系友提供获取即时资讯、拓展社会资源、共建合作渠道、互助职业发展的机会,助力系友事业,同时鼓励系友为复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俊采星驰探日月经赋,文光射斗阅天地文章。复旦中文更加光辉的前景,就在我们每个人坚韧持续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