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陈望道(1891-1977)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7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全国人大第四届常委,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主编《辞海》,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论著由后人辑为《陈望道文集》。

    重视创造,但是仍旧要注意继承,文化继承,学术继承,这样才能像接力赛跑一样,不是从别人的出发点起步,而是从别人的到达点起步。这样才会越跑越近,越往前走,水平越高。——陈望道





      郭绍虞(1893—1984),江苏苏州人,原名希汾,字绍虞。“五四”时期加入新潮社,20年代初,与茅盾、叶圣陶等创立文学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文论集》等。

   真正的艺术家,要是真想自由发展他的艺术。——郭绍虞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1916年英国伦敦西南学院肄业。曾任武汉大学教授,50年代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史记考索》《杜甫叙论》《梅尧臣传》《陆游传》《张居正大传》《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等。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朱东润    




      陈子展(1898-1990),湖南长沙人。原名炳坤,笔名楚狂。东南大学教育系肄业。曾任南国艺术学院、中国公学、沪江大学教授,50年代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著有《诗经直解》《楚辞直解》《唐宋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等。

   实事求是,无徵不信。——陈子展



      王欣夫(1901-1966),江苏吴县人。原名大隆,字补安。早年受业于吴江金松岑,后转从吴县曹元弼学习经学。50年代后任复旦大学教授。著有《文献学讲义》《蛾术轩箧存善本书目》《补三国兵志》《藏书纪事诗补正》等,整理出版《许庼学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

   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确是丰富极了。倘是不懂得整理的方法,真是像一堆瓦砾,只觉得可厌,怎能谈得到接受呢?如果懂得了整理的方法,就像发现了金矿一样,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王欣夫






     吴文祺(1901-1991),原名朱问寿,浙江海宁人。1916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校讲习所,曾任教于暨南大学,50年代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上海语文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副会长,《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副主编。著有《辞通续编》《新文学概要》《近百年来中国文艺思潮》等。

   崇真切而斥虚浮,重自然而薄雕琢。——吴文祺






     赵景深(1902—1985)。原籍四川宜宾,生于浙江丽水。1922年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著有《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初考》《元明南戏考略》《中国小说丛考》等。

   我一生走来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遵循着我的座右铭,那就是12个字: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赵景深

  




     张世禄(1902-1991)浙江浦江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50年代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声韵学概要》《中国古音学》《广韵研究》《中国音韵学史》《语言学原理》《古代汉语》《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等。

    书剑飘零作客平,莲花落里探真情。
    分明别有青云路,犹把儒冠自误生。——张世禄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1925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1927年考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师从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1929年毕业。194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著有《全谢山先生年谱》《丁丑丙戌间论学杂著》《楚辞论文集》《楚辞校释》《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等,编有《陈寅恪文集》。

  

   虽无芬华之可悦,而有独异之锋芒。——蒋天枢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1926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肄业,1927(1926—1930)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先后受聘于复旦大学等高校,解放后,又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上海作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思想论》《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刘大杰古典文学论文选集》等。

  

    文学便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刘大杰

    文学史者的任务,就在叙述他这种进化的过程与状态,在形式上,技巧上,以及那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与情感。——刘大杰





     贾植芳(1916-2008),山西襄汾人。早年留学日本。1952年入复旦大学。曾任震旦、复旦大学教授,震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1950、1980年代先后领导创建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学科,为学科带头人。著有学术自选集《历史的背面》、回忆录《狱里狱外》等,部分论著辑为《贾植芳文集》。曾获“上海市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提名奖。

    在上帝给我铺设的坑坑洼洼的生活道路上,我总算活得还像一个人。——贾植芳





  


     胡裕树(1918—2001)安徽绩溪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1949年入复旦大学,先后担任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辞海》编委兼语言文字分科主编,《汉语大词典》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兼语法修辞分支主编。著有《现代汉语语法探索》《汉语语法研究》等;主编《现代汉语》等。

   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立足创新,不断探索。——胡裕树




     蒋孔阳(1923-1999),四川万县人。1946年毕业于前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1951年调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次年院系调整入中文系。曾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等职。著有《德国古典美学》《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美学新论》《文艺与人生》等,主编《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辞海•美学分册》《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和《西方美学通史》等,论著辑为《蒋孔阳全集》。1991年获“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一个人,读了书,应当明白道理,应当平等待人,应当有所觉醒。读书人所追求的,就是“觉醒”!——蒋孔阳



王运熙(1926—2014),上海金山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会长、《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分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隋唐五代文学分科副主编等。著有五卷本《王运熙文集》,主编《李白诗选》《李白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等。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史记·五帝本纪赞》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我服膺这两句话,把它们当作平时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