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学生致辞:心之所向光华不息

发布者:中国语言文学系发布时间:2017-12-08浏览次数:2594

复旦中文百年学生代表致辞:心之所向光华不息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系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15级博士生孟觉之。非常荣幸被系里面选中,作为学生代表在这样隆重的场合发言。我得到消息后,也在思索为什么在中文系这样一个仙神云集的地方,选中我做发言。我能想到的唯一原因就是,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钉子户——今年是我在复旦中文的第八个年头了(当然是从本科算起啦)。但是呢,老师们出具的解释是五个字:“主要看气质”。对于这个解释,我感到无可推诿。于是我就来了。

先从我的本科生涯讲起吧。在复旦中文做一名本科生是无比幸福的。我们有着最富有学术个性的老师以及由这些老师支撑起来的丰富的课程选择。

犹记得10年盛夏,我们系的同学到哪里都拿着一本《论语》,基本做到手不释卷。这样的刻苦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魅力,更是因为傅子真的很严格。前几年一直有背几十条《论语》免费游“三孔”的活动,以我们巅峰时期的记诵量,全家免单应该不成问题。骆老的《世说新语精读》也很精彩,一节课一瓶统一绿茶,一节课一段魏晋风流。还有郜元宝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鲁迅的院子里究竟有什么,就兀自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简笔画。他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什么是灵魂画匠。张新颖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读诗,我们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感染。哪怕他什么也不说,静静地低头踢踢垃圾桶,也足以让同学们迷恋不已。陈思和老师的课就更不消说。陈老师在本科生的课上从来不敢潇洒地踱步,因为一低头……都是席地而坐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去得晚了,左右护法的位置也被捷足先登,我们就只能悻悻地在走廊里探头探脑。最可爱的是邬国平老师。每逢上课,就有一只号称光华之星的大黄猫溜进来,蹲坐在同学的书包上听讲。不出五分钟,它睡着了。此刻我们就看见邬国平老师露出尴尬又不失体面的微笑。令我内心有所震动的倪伟老师,他曾指导过我的学年论文,他回复我的每一封邮件都比我发给他的长出数倍。其中有一针见血的修改意见还有学术上的殷切期盼。我把这些邮件都收藏好,并严肃地告诫自己:要好好写文章,是会有人认真看的。

类似的动人记忆实在是不胜枚举。

当我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幸跟随了栾梅健老师。栾老师是一位见识丰富、思维广阔的学者,小到一壶龙井茶,大到时代风云,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栾老师还是个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在我们中文学科还有很多像这样富有育人情怀的的老师。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如今的繁茂和葱郁。

下面让我来总结一下,复旦中文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它教会我们史不可信,所谓“不容青史尽成灰”,但是对于真相的追寻却可以永不停歇。

教会我们理想主义者或许不堪一击,但是没有了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教会我们读书要趁年华——“十六岁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

教会我们找到兴趣,然后供养它,无关功业,只系乎灵魂。

教会我们内在生活的重要性不亚于客观发生的大事,世界上最远的路是通往内心的路。

教会我们那些让人毛骨耸立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教会我们做学问需要沉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才是值得标榜的学术态度。

复旦中文还给了我一群志趣契合的朋友。我们意兴风发、臧否人物,偶尔微言大义,时常言不及义。我们深夜在燕园大声地读诗,引得保安小哥每隔一刻钟就拿着手电筒端详我们一次。此去经年,或许我们还会见识千种风情、万般月色,最美的那一首诗却永远地留在了燕园的晚上。

前些时日,朱刚老师在毕业班大会上开玩笑式地给我们敲警钟说:“你们‘大限’之期将近,收拾收拾抓紧毕业吧。”我自然知道,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然而,复旦中文赐予我们的精神品格却是永不褪色的行囊。

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不但更有知识,还多了一份身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当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担当。

最后,还是想借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表达祝福,祝福复旦中文,也祝福每一位复旦中文人。“愿你所行之处永无黑暗,因你心之所向光华不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