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辞
孙景尧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
尊敬的乐黛云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来宾,
以及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我受本届年会筹委会的委托,并代表本届年会承办方的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和上海比较文学界的同仁,向与会的各位来宾和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帮助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国际同行及友人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也就本届年会的筹备情况向大会作简要的汇报。
本届年会筹委会,从去年3月份开始,就正式启动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了五次筹备会,一个个、一步步地具体商讨和落实各项筹备事宜。
年会的经费共筹集八十余万元,除复旦和上师大两家承办单位提供七十多万元外,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上外和华师大等高校也出资出力,
因此,整个筹备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和有关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学会自上而下的各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鼎力相助,使本届年会今天终于在沪上百年名校——复旦大学顺利召开了。
此时此刻,我们分外感谢在座和不在座的有关领导和学会会员;也格外怀念为我国比较文学发展做出不朽贡献的老一辈专家学者:钱锺书、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等先生;同时也倍觉我们33年的比较文学业绩,来之不易并珍贵无比!
正如我们的每届年会,都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与发展的里程碑一样,我们也特别希望本届年会能办成一个继往开来并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盛会。为此,
我们期望参加年会的年长代表,将你们对事业的挚爱、对求知的执着、对教学的诲人不倦,以及你们的学人风范和道德文章,在会上一并展现并传给年青学子,使之成为你们与学会共同的艰辛创业里程碑;
我们期望,本届年会能成为青年学者继往开来、拓展创新和展示才华的学术平台,并成为我们新一代比较文学家的成长里程碑;
我们期望本届年会能够成为一次国际学者有效沟通和深入交流的学术盛会。“全球化”的步伐使地球村中的所有比较文学者,面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迎接共同的比较文学发展新纪元,是大家共谋共赢的国际合作里程碑;
我们特别期望本届年会能够成为比较文学学科总结和反思的一次盛会、发展和完善我们比较文学理论方法的一次高水准年会。雷马克曾说,比较文学的诞生使得文学研究不再那么的孤立。这种“去孤立化”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思考就是如何应对文学研究的内外环境的众多变化。一个特出的事实就是,比较文学在一些国家陷入危机,举步维艰;在另一些国家却如火如荼,如日中天。我们期待在本次年会上,听到真知灼见,产生新识与创见,使本届年会成为贡献新成果、新智慧,新启迪,开创我们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局面的里程碑。
正因为我们有如许的期望,因此从筹备的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学术质量。此次大会共收到申请与会回执800余份、论文或论文提要578篇,为提高会议论文的质量,我们成立了学术组,对收到的论文进行筛选,优选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我们学会理事,一并为正式代表400余人,以做年会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在此要对那些未能收入的论文作者,对他们的辛苦撰写,也包括我们可能会犯的失误与偏颇,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这也是一个仅属于我个人教训的里程碑。
物换星移,岁月流转,当初我们为了开设比较文学概论课所作的探索、为了编写国内比较文学理论著作付出的艰辛、为了成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而四处奔忙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仿若昨日。如今,中国的比较文学正步入壮年,郑板桥有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画来夜间思,冗繁除去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画竹尚且如此,更遑论我们的比较文学了,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今天,上海的天气和我们的欢迎之情一样火热,我实在不喜欢上海的高温酷暑。因而,我十分希望代表们有什么要求和困难,请告诉我们,我们一定尽力帮助解决;对于我们工作中的疏忽和怠慢,也请告诉我们,我们努力改正和提高。
最后,祝与会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在沪期间过得愉快!
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