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学生共同排演的小品获得第二名好成绩
和小伙伴们游镰仓
上野公园
神大组织親睦研修旅行,在画传统扇面
一直不大写得好回忆,不清楚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与之互动,一旦坦白诉说,就免不了逝水伤情。当你对某段岁月寄予太多情绪,它已不单单是一纸过去,更带有某种承诺与宿命的意味。可供回望的,亭亭立在那里,成为独一无二的永恒。
谈起日本,最先进入脑子的是高一写在周记本上的一段话,一字不落始终记得:“此刻我15岁,流川枫16岁,仙道彰17岁,可是总有一天我会迈入弱冠,而立,经历人生风雨,而他们却永远能看到十六七岁篮球场外的夕阳。”没错,是高一,很久远了对不对,久到任何感慨都显得敷衍浅白。整整九年,贯穿全部的少女时光。而这也正是我执意去日本的初心——SLAM DUNK。事实证明,赴日之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江之岛,并且特意凭着一日券同天内两度在镰仓高校前站下车,就为了看SD的op里晴子和樱木挥手的电车口。说到底还是情怀。
站在电车口的时候眼里突然泛起泪光,我努力微笑,挥动手臂示意朋友拍照。那时候我23岁(尽量没把这句话写成“那时候我23岁了”——#论句末语气助词的重要性#),站在梦寐以求的地方,阳光无比灿烂,七里滨海岸线柔软流畅,赤木晴子不在,樱木花道不在,更不见流川和仙道——梦想完成之时即是落幕之时,梦想的意义从来都只存在于为之努力的曾经。但是,我依然热爱那些少年。
如果你也有情怀,即使幼稚,也不要轻易放弃,荒唐的坚持或许能成全一段意想不到的好时光。
下面想聊聊本饭桶(据说只有长得好看且爱吃东西的才叫吃货)在日本都吃了啥。画风切换有点快?我的风格哈哈哈。住在学校的国际寮,每个楼层都有公共厨房,每人一个橱柜,所以几乎每个妹子都自己做饭。注意,这里我用了一个副词“几乎”,也就是说不是全部——没错,是我这朵奇葩拉低了一幢楼的参数水平。其实不做饭也没啥,吃食堂蛮好。我还被懒惰+手笨淬炼出了新技能,微波炉煨拉面,生拉面会支在小盆的外面,所以煨一会儿还得暂停把露在外面的戳进水里,呵呵呵很多人都看呆了。是的,我只有一个小盆(在日本算大盆,况且我是东北妞儿,你们懂的),吃啥都用它,寮里开派对,去小伙伴那里蹭饭什么的,都带它去,大家轻易被震慑住了。
而且师兄比较强悍,每逢下课都拉我们去各种馆子,西餐日餐中餐全方位轰炸,吃得嘴有点刁。最爱日本的つけ麺,一盘面,一碗酱汁,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验手艺,工序很讲究。把面捞起来在酱汁里面沾一下,送入口中,面有韧劲,酱汁醇厚,口感绝了!另外,回转寿司棒呆,东白乐站附近有一家スシロー,经常要排队,大家的乐趣就是吃完之后把碟子都摞起来比高度。我不太能吃生肉太多的寿司,点餐器上都有图示,按照喜好和接受度选就好。而且看着寿司们一盘盘转过去,觉得特别满足特别幸福。吉野家,松屋,すき家这些地方的各种丼我都蛮爱吃,太饿的时候点个定食,价格实惠,味道也好,还能吃饱。尤其幸运的是,神大食堂在全日本的大学里都出名,而且我几乎每天都有课,一学期吃遍了食堂。
顺便说,学期后半段师姐赠我一炒锅,想到第二天就放寒假(日本从12月23日到1月6日是寒假,这段时间包含天皇生日,圣诞节,新年。之后继续上课……)我一释然就开火了,大家又吓呆,师妹还特意过来瞧着我做饭,直言不放心。
说到学术,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日本学者做学问很细致,单就一个地方的地名变迁都能做好多研究。这也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一点。我在日本的导师是铃木阳一先生,听他讲课常能发现很多看似平常实则值得探究发问的细节,而且铃木先生的授课使我对日本的时间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首次课他一进门就在黑板上写了秋分两个字,然后开始讲解秋分名字的由来,有什么传统习俗,并讲授与之相关的俳句,短歌。一学期下来,经历的所有节气先生上课都有提到,单新年就讲了两节课。听得尽兴,受益良多。
硕士论文题目和石黑一雄相关,铃木先生不仅从家里带来英文原版书给我看,还帮我联系到英文系一个研究相同作家的研究生。对此我始终心存感激。这名研究生和我同年级,很热心,主动约我在食堂碰面,交流心得,并分享研究资料。虽然两个人选取的完全是不同角度,但交谈过程中给予对方不少启发。很开心的一点在于我们对NEVER LET ME GO这部小说的感受几乎完全契合,我还记得当时明显兴奋起来的语气~有一次我急需某几篇文献,但查不到,夜里十一点多电邮她,她立刻在line上语音我,但我line不常用当时没有在线,她就连发几封邮件跟我说明情况并提供资料,信末还嘱咐说如果有什么需要一定要再讲喔。感动到不行,非常非常暖心。有点遗憾的是,后半学期她基本在校外实习,再没碰面。我佩服她敏感的分析能力,窃以为是适合继续做学术的,但想起那天她跟我讲想要从事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所以很努力在补习程序方面的东西,眼神坚定,也便释然,这样的女孩做什么都会很靠谱吧。希望她一切顺利。
日本学生做事很认真,学期中帮他们排练小品,无论是谁讲错一句都要从头再来。而且为了演出效果最佳,还精心置办了木剑(甚至还有备用的),服装(都很奇葩,有些需要自己动手加工),反复确认背景音乐从哪句话开始进,每句台词什么语气,要唱出来还是念出来,打斗场面精确到每一组砍挡的磨合,灯光音响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只是系内的小型展示,但每个人都无比认真投入,尽最大的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演小动物的只有一句台词的同学也安安分分穿好戏服,全神贯注候场。我负责旁白部分,有时候指导他们发音,站在旁边看他们一遍遍重复某个段落的时候,有几个瞬间在想这样值得么。但当公演当天,灯光打下,掌声响起,我突然明白了那种付出的意义。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目标值得每个人为之付出全部,无关微小与伟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远不仅仅是比赛的成绩,还有更重要的勇气、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当然结果还是说一下好了,最后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们第一次获得这么高的名次,非常激动,那时候我手掌都拍痛了,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他们向我表示感谢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能和他们合作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他们教会了我很多。
周末也会有日本朋友约我出去玩,她们知道我认路不在行,就做足功课,带我去好玩的地方,逛有特色的小店,吃地道的馆子。每一帧回忆都被笑脸填满。我甚至没法做出假设,没有她们的生活该有多无趣。
除了和日本老师学生的接触,课堂之外收获最大的应该算结交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师兄师姐,他们治学严谨,又乐于助人,直接对我之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转折性影响。就是在那个学期,我决定继续读博。师兄们去东大早大参加各种会议,做发表,闲时写文章论战,以一种最为儒雅又锋利的方式拓宽学术延展性。师姐们打消了我对传统女博士的顾虑,上得了学术殿堂,下得了家常厨房,钻研精神绝对一流,每次去找她们都见桌上摊着厚厚的典籍,字很密很小,她们就是耐得住性子读下去。曾经一度幼稚地以为继续留在校园是浪费青春,可是师兄师姐们的经历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对我而言,读博才是留住青春最好的方式。能安心读书的日子最幸福,而且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路相携前行,想想就觉得稳稳的。此处借用复旦一位师兄的话和大家共勉,如果房间里没有几面书架,就会觉得不踏实。
如上,我在这里遇到许多人,去过不同地方,读书读画读岁月,看山看水看人生,感恩身边师友一路陪同,不虚此行。犹记得期末的送别会上,野崎老师和我聊天,我说以后会回来看您。她说真的么,什么时候?我说有时间就会来。她很急,说什么有时间,你现在就要定下来!我一愣答那就2016年。她点点头,重重握了握我的手,六十多岁的老奶奶那一刻泪汪汪的像个孩子。下意识的回答很幼稚,但为了这种偶然,我会全力履行。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
然而无论多么轻松的调子,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他们此刻已不在我身边。有句话这样说,“生命中曾经拥有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借此篇荒然为念。(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