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复旦大学中文系邀请了中英四位诗人Fiona Sampson(英国诗人,批评家,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John Burnside(英国诗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杨炼(旅英诗人,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及唐晓渡(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诗歌评论家)来到复旦,与复旦学子共同领略跨越语言的诗歌魅力。此次活动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戴从容教授主持,诗歌译者、编辑梁俪真女士也参与了此次中英诗人互译活动。
诗人们首先介绍中英诗歌互译近年发展,以及刚结束的扬州诗歌节上的相关情况;随后四位诗人分别朗诵了他们近年所创作的诗歌,以及几位诗人相互间互相翻译的作品。诗人们充满韵味的朗诵带领读者共同体验了中英诗歌在音乐、节奏、与意向等方面不同的美。之后诗人们与听众之间也展开了良好的互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附:中英诗人介绍
菲欧娜•桑普森(Fiona Sampson)是罗汉普顿大学的诗歌教授,诗歌中心主任、皇家文学协会理事会委员、华兹华斯信托基金、董事、皇家艺术协会、会员、英语协会、会员、以及《诗:国际评论季刊》的编辑。、她出版有11本译作,曾获颁Zlaten Prsten 奖(马其顿)和查尔斯•安戈夫奖(美国);曾入选专为欧洲女性诗人设立的伊芙琳•恩斯洛特奖决选名单。她所出版的作品包括25卷本的诗歌,批评和语言哲学,其作品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菲欧娜•桑普森曾获颁纽迪吉特奖(牛津大学)、乔姆利奖、霍桑登研究奖金、作家协会的凯瑟琳•布仑德尔和奥本海默-- 约翰•道恩斯奖,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和威尔士艺术委员会作家奖等。她曾两次分别入选T.S.艾略特奖和前进诗歌奖的决选名单。她最近的作品包括:为费伯出版社重新编订的新版《珀西•比希•雪莱》《科尔希尔》以及《夜间赋格》等。
约翰•伯恩赛德,苏格兰作家,出生于苏格兰邓弗姆林。他是迄今唯一两位因同一本诗集(《黑猫骨》)而获得T.S. 艾略特奖和前进诗歌奖的两位诗人之一(另一位是肖恩•奥布莱恩)。 伯恩赛德曾于剑桥艺术与技术学院学习英语和欧洲思想及文化。1996年成为自由作家之前,他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曾是邓迪大学的驻校作家,现任圣安德鲁森大学创造性写作教授,讲授创造性写作,文学与生态,美国诗歌。伯恩赛德的作品深受他对自然,环境,深度生态的关注所启示。对伯恩赛德来说重要的是语言:声音,节奏,共鸣,记忆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关于梦的语言,图鉴,信件,诗,秘史,评注。在他看来,诗人的任务就是:用恰当的能量和朴实的激情,去反击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贫困化,从灭绝中挽救字词,观念,和具有转化能力的仪式,犹如它们是珍稀的蝴蝶,或濒临绝种的鸟类。
杨炼,旅英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长诗《诺日朗》。其作品中文诗集11种、散文集二种,文论集一部。代表作为长诗《 》、《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叙事诗》等。杨炼作品被译成三十余种外文,被誉为“像麦克迪尔米德遇见了里尔克,还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和世界上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杨炼和英国诗人W N Herbert共同主编有英译当代中文诗选《玉梯》,及中英诗人互译诗选《大海的第三岸》。2012年,杨炼获得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任评审团主席的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3年,杨炼获邀成为挪威文学暨自由表达学院院士。
唐晓渡: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作家出版社编审、《当代国际诗坛》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的研究、评论和编纂工作,兼及诗歌创作和翻译。著有诗论、诗歌随笔集《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等7种;译有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以及S•普拉斯、V•哈维尔、C•米沃什、Z•赫伯特、M•赫鲁伯等诗人、作家的部分作品;主编《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多卷本、《当代诗歌潮流回顾丛书》多卷本、《帕米尔当代诗歌典藏》多卷本等;另编选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先锋诗三十年——谱系和典藏》等十数种诗选。参与创办民间诗刊《幸存者》、《现代汉诗》。评论和诗歌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译)本。多篇论文先后获国内重要奖项。2012年获首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2013年获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