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感言
复旦歌词:集体的青春记忆

发布者:中国语言文学系发布时间:2010-01-22浏览次数:944

复旦歌词:集体的青春记忆

汤昭智

作为复旦大学的学子,在我个人的记忆中,以及在我们那一代人集体的记忆中,七十年代的校园生活中,很少有人写歌词,虽然那时我已在创作歌词,并有作品发表。在这以前,以及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校园风行的是写诗。

其实,歌词与诗同出一门。后来是因为表达与欣赏的缘故,在形式上就有了歌词与诗的区别。现在歌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写法上。诗可以写的很长,歌词一般都要求写的比较短小,诗可以不受格式约束,歌词则正好相反,诗写的晦涩一些不要紧,歌词需要写的明朗一些。对此,我的归纳是诗有许多种写法,歌词是其中的几种写法,歌词也有许多种写法,有几种写法与诗的写法相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歌词,是诗,有的诗,也成了歌词的缘故。当然,也有的歌词,是永远成不了诗的,那就是用口号堆砌而成的歌词。

写诗,大都与青春有关。大学校园所以能风行写诗,并形成一种传统,这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不然为什么有许多对诗爱得死去活来的年轻人,一旦青春远离而去,就不约而同地放下了诗。少数孜孜不倦,依然扛着诗的人,抑或最后练成了中国诗歌脊梁的人,那也大多是因为青春给积足了底气,而弃之不舍,挥之不去。另外,与青春有关的,是诗人并不都出在中文系,物理系、生物系、化学性、数学系等等,都大有人在。我手上有一套《复旦诗派诗歌系列》丛书,主编许德民先生在序中告诉我们,说20世纪的40年代,复旦大学就有了校园诗刊《诗垦地》,他们中的人,后来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到了80年代,学子们成立了复旦诗社,又创刊了《诗耕地》等刊物,复旦诗社也成了中国新时期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大学生诗社。这似乎都证实了我的想法。

大学本身所固有的诗歌传统,无疑为日后校园歌词创作的崛起,在氛围上和艺术上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后来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伴随着那流行音乐的长驱直入,校园歌曲引起了大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当发现流行音乐是个好东西,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便尝试着把写诗的热情转移到了歌词的创作中去,即依托流行音乐来抒发自己青春的情绪和感悟。到了这个时候,原创歌词与诗一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大学校园里集体的青春记忆的一部分。在复旦大学,也就有了钱武杰用九年时间,主编的这本《倾听——21世纪的复旦学子校园歌词创作合集》。和武杰一样,我们倾听到的,是学子们积聚和荡漾在历史回音壁上的青春的心声。

供职于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武杰,虽然与学子们不在同一个年龄层上,但她与他们同样拥有着年轻和青春。她既是一位热情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真诚的诗人,后来因为歌词的缘故,又成了我所主持的上海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会的同事。武杰歌词作品,最辉煌的是那首成为2007世界夏季特奥会会歌的《世界有你,有我》。她的年轻,她的真诚,她的热情,以及她那写诗和写歌词的经历,让我对她所主编的这本歌词集,能成为大学学子集体的青春记忆的一种完整的保持和美丽的记录,丝毫不持怀疑态度。

在我看来,合集作为一份完整的保持,是源于它的理性,作为一份美丽的记录,是在于它的本色。应该说,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九年是个不短的时间跨度。虽然作者生活的年代有先后,生活的经历也有差异,但用青春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青春的方式去歌唱生活,依然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坚持。而这一切,都被细心的武杰非常敏感地记录并保存了下来。在这263首作品中,既有抒发私情的,如爱情、友情、亲情、乡情等,也有弘扬大志的,如关注社会、歌唱时代、反对战争、关爱地球等。这种私情和大志的统一,基本上构成了当代大学学子的精神风貌。在抒发私情的作品中,能看到挫折中的忧伤,也能听到失败中的烦恼,但更多的是作者执着、坚强、向往的表达,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状态。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合集看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校园编年史。其中既有百年校庆的歌颂,也有学子励志的吟咏,既有对抗震救灾的关切,也有对世博会的期待,等等。当然,校园一直是社会的一部分,合集所集中表达的情感,不仅仅属于复旦,也不仅仅属于校园。

合集中的歌词作品,大部分被谱了曲。有的是作者自己谱的曲,有的是其他同学谱的曲,也有的是请社会上的作曲家谱的曲。这至少证明,这部分作品完成了与曲谱联姻的神圣的过程。当然肯定还有走的更远的,那就是被作者或者同学或者社会上的歌唱家演唱,实现了传播的梦想。我也有过第一次被谱上曲子、第一次被人演唱、第一次在广播电视中播出的亢奋的经历。就像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的人欣赏一样,我们歌词作者同样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插上音乐的翅膀后,飞得更远。

能飞起来的作品,当然有它能飞起来的好多理由。而在这些理由中,我更看重的是艺术和艺术所蕴含的力量,能让我们的作品飞得更高,能让我们的作者走得更远。所以我对这部合集,不仅关注它想要表现什么,和它表现的是什么,更加关注它如何去艺术地表现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青春。就作者个人体验来说,能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尝试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与青春开展对话,并取得初步成功,应该是可贺可喜的。如果把作品,比作是一根火柴,并用心把它划亮,照亮自己,或者照亮自己以外更多的人,以温暖蓬勃的青春,不失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歌词创作的道路上,如果你仅仅是一位过路人,完成和满足一下这些青春的体验,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你想成长为一位有作为的词作家,那就远远不够了。再回到这部合集上来。如果我们用苛刻的艺术目光去衡量,集子中成熟的作品不是很多,有的作品还略显青涩。但他们在艺术上的追求和付出,还是让我们欣喜不已。比如,我们在合集的作品中,看不到那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气横秋,和故作稚嫩,有的只是让青春做主的自然的流露。这种不矫情,也无须矫情的状态,是艺术创作中最为珍贵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在用歌词这样的艺术形式,来完成我们集体的青春记忆的。又比如,许多作品直接以生活为切入点,有的本身就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时代的讴歌,还是对社会的关注,抑或是对感情的体悟,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且写得十分到位和流畅。这与我们在歌词刊物上看到的那些“假大空”作品,以及表现手法陈旧、文理不通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

我曾经说过,歌词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以对艺术敬畏的心情,去投入创作。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我们的词坛上,一般化的作品太多,而真正“出挑”的作品太少,能引领词坛发展的作品更少。所以我提出了歌词作品要创新的问题。创新,也就是说要与众不同,不要人云亦云。首先是力求在创作思路上的与众不同。其次是力求在表现题材上,寻找新的空间。人家还没有涉及到,而又具有生长空间的题材,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写。当然,表现题材求新,它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所要表现的题材,它一定是体现社会发展的,能表达大众心声,愉悦大众情感的题材,而不是相反。再次是力求在表现手法上,尝试多种多样的手段。新的题材毕竟不多。对那些人家反复表现过的题材,需要在表现手法上出新。因为生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要尝试用新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还有力求在语境表现方面,要与时俱进。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歌词应该讲究一点意境美,情感美。情感是歌词的精华,歌词要表现出现代人的情感内涵。人们需要有内涵、有意境的歌曲。这就给我们在语境表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对于初试者来说,对他们要求不能太高,目前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步进行提高。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热情去扶助他们,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快地成长起来。说不定,未来词坛的中坚力量,甚至歌词大家,就在他们中间。

读了《倾听——21世纪的复旦学子校园歌词创作合集》后,我有了一个期待,那就是在我们的校园里,歌词与诗的创作能成为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共同构成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因为歌词需要诗的滋养,能让歌词像诗一样,更富有情意。诗同样需要歌词的观照,能让诗像歌词一样,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010114日为《倾听——21世纪的复旦学子校园歌词创作合集》作,钱武杰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