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发展,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第三届语言信息化与智能化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市语文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杨浦区政立路461号学悦风咏书社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市语文学会、湖北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基地、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信息化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
11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学文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张豫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朱刚教授与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胡范铸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教育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60多所高校与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500多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语言学研究与应用、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语言教学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其他与语言信息化和智能化相关研究”四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语言学研究应当与未来接轨、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逐步走上“数字化”之路,促进语言学成为一个“母本”学科。中国第一代计算语言学家、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冯志伟教授介绍了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研究处理的四个过程以及相关前驱研究,肯定了“新文科”建设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钱定平教授提出,语言学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基础和引领作用,并从多种理论角度阐释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和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大趋势。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详细演示了语言处理的脑机制和核磁影像,分析了语言相关的神经活动编码和解码过程。
武汉大学萧国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葆嘉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宗江教授、复旦大学陈忠敏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陈昌来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秀玲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宝林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春相教授、复旦大学张豫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周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祁峰教授相继在会议上做了大会报告。
会议为期两天,共设17场大会报告,4组分会场讨论,收到52篇论文摘要,内容涵盖语言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各个方面,诸如对语言现代化的理解、分析语言信息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态势与挑战、对语言学知识体系的重新思考、疫情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教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脑科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以及语法项目研究的新思考等一系列前沿话题。与会者中,既有笔耕不辍的资深学者,也有思想活跃的年轻学生,众人济济一堂,共同打造了一场精彩的跨学科学术创新思维碰撞的盛宴。
闭幕式由张豫峰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陈昌来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萧国政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三位教授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新文科发展的背景下召开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言信息化与智能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在传统语言学坚实理论基础之上,不断求索创新,探寻语言学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支撑点,从而为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开拓新的方向。陈昌来教授特别指出,目前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尚未深入到核心领域,在语言学梯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仍需砥砺前行。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推进语言学研究功不可没,传统语言学研究及语言教学均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复旦大学一直致力于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弘扬望道学术精神,开拓语言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兄弟院校、单位的学术交流,不断突破学科壁垒,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语言学发展的新潮流中开辟具有建设性的领域,以求真笃行的精神推动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图文|疏玥,审核|陶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