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新闻
2021年新生大会系主任致辞

发布者:中国语言文学系发布时间:2021-09-18浏览次数:2347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的,可能是我们中文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迎新典礼。根据学工口提供的注册人数,2021级现有本科生15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94人。这样共有三百五十余名学生参加本次典礼,可谓人才济济,虽然由于台风原因,不得不临时改到线上举行,但盛况依然是空前的。所以,我首先要代表中文系所有的教师和行政服务人员,对在座和在线的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

规模的扩大,当然表明了我们中文学科在教学方面的一种发展。不过客观地说,从任课教师到系里的党委、行政,我们对此盛况的出现,准备是不够充分的。作为系主任,我必须承认这一点。大约在八月初,我们开始意识到今年的本科生因人数增加,要分成两个班,然后增配辅导员和导师,到八月底,教务员还在跟各门课的任课老师联系,希望老师们对即将增加的选课人数有所准备。加上疫情防控工作所带来的某些不确定因素,使我们面对今年规模扩大的局面,既感到高兴,也不免有些紧张。最主要的担心是,因为人数的增多,可能有的同学会感到被冷落,感到教学资源不够充足。所以,虽然我并不是研究教育学的专家,但我这些天考虑最多的却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以往,在这种场合我更喜欢向大家介绍中文系的优秀传统,但今天我决定不谈系史,而谈一点教学。想了解系情的新生,可以到光华楼西主楼的十楼,去看一看我们新近完成的一个布展,那也是我们迎新工作的一部分。


说到教学问题,这本来就属于我们传统的主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儒家就是搞教学的,儒家的一些基本原则就在教学领域孕育出来,然后推广到别的领域。儒家关于教学的主张,有一条非常基本也非常古老,就是《韩诗外传》所说:“礼有来学,无往教。”书中说孟尝君很好学,想听闵子的教诲,就派了个车去请闵子,结果闵子不肯上车,说教学之礼,必须是你学生到老师这儿来学习,不能是老师上门去教你。《礼记》里面也有类似的话,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后来史书上记载,西汉的孙宝、东汉的包咸,都使用这一条原则,拒绝到人家家里去任教。史书上特意记下来,当然是表示肯定,“有来学,无往教”,毫无疑问强调了师道尊严。不过,片面强调学生必须尊师重道,也是不够的,其实这一条原则对老师也有约束。北宋的《梦溪笔谈》记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因学生拖欠学费,上门去取,学生就闭门不纳。老师到镇长那里告状,那镇长挺有文化,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你上学生家里去,是你不对。这老师不服,继续上告,这回是告到了州长那里,州长是欧阳修,结果呢,是让那位镇长从此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我不知道告状的老师最后有没有取到学费,记录故事的沈括并不关心这一点,显然他也认同“不往教”的原则对老师的行为约束,当然他没有说明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得学费的正确方法。儒家基本就是这种态度,教你自己无论如何要做君子,但并不教你对付小人有什么办法。实际上这里流露的倾向是,宁可不要学费了,也不能违背“有来学,无往教”的原则。按这个原则,现在的老师做家访,怕也是有问题的。


说到这里,诸位已经听得出来,儒家关于教学的这条原则与今天的教学实际是有很多冲突的。把尊师重道的精神落实在“有来学,无往教”这样的行为规范上,大致适合于私人教育的时代,并不适合今天的公共教育。今天的老师并不是在自己家里开门授徒,他不可能“无往教”。他要去教室里授课,去各种场合做学术演讲,参加会议讨论,甚至远赴国外去交流,去担任教职……这些都是“往教”。现在我们并不认为这些行为有伤师道尊严,也并不否定那些主动关心学生,前往家访的老师。所以,“无往教”的说法,现在可能只在推辞某一份家教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当一条借口,总体而言是已经不现实了。


那么,既然已经不现实,为什么我还要带大家重温这条古训呢?回到《韩诗外传》的语境里看,闵子不肯“往教”,他自己提出的理由,倒不是说“往教”有失尊严,而是说“致师而学,不能学”,就是那样做会使你学习的效果不佳。他有教学效果方面的考虑,这并不意外,既然从事教学活动,总要追求效果。从这个角度说,主张教学活动必须是“有来学,无往教”,是把主动性放在了学的一边,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教的一边,即老师,是并不挑拣学生的,孔子就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你付过学费,他没有不教的。他不会说你基础不行,不配跟我学习。不过从《论语》里看,“未尝无诲”也就是有问必答的意思,那么如果没问呢?我个人的理解,儒家是不主张对没提问的人去强行训导的,《礼记》说儒者“夙夜强学以待问”,他非常用功,拥有很多知识,但保持“待问”的姿态,等你来问。有问当然必答,但没问的话,不会主动来灌输给你。这样,当教学活动中,教的一方严格保持“待问”姿态的时候,不难推知,教学的内容是由学的一方来决定的。学是完全主动的,你必须自己决定,找谁去学习,要学什么。对于求学的人来说,这是很高的要求。


从学习的阶段性来说,这样高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来,应该是过早的;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呢,我以为有必要提出,至少需要朝这个方向去转换了,至于硕士、博士研究生,那就必须已经处在这样的阶段。实际上,这与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相关,这根本目标是确定的,现在概括为四个字“立德树人”。这个“树”起来的“人”必须是你自己,不是老师的复制品,你必须养成自具特色的志趣特长、知识结构、问题意识、解决方法以及表达风格,这才是“树”得起来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你自己“学”出来的。所以,高层次的教学,确实是“有来学,无往教”的,主动性完全在学的一边。这一条古训的意义,以及我今天颇费周折来辨析其意义的目的,就为了提示这一点。


我的以上辨析,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但我相信,在你们入学之初,提示主动“来学”是有必要的。祝愿大家都能学有所成!谢谢!


更多师生致辞请点击:

陈尚君老师致辞

陈振宇老师寄语

   研究生新生代表沈彦诚发言

   本科生新生代表伏羲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