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学术活动
复旦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论坛圆满举行

发布者:中国语言文学系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10


2025426日,“复旦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论坛”在西南大学北碚校区文学院二楼院史陈列室隆重召开。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侯体健教授带队,朱刚教授、查屏球教授、杨焄教授、夏婧教授陈特教授以及十七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寇鹏程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侯体健教授分别致辞。王本朝教授介绍了西南大学文学院的概况,回顾了两校间的渊源和友谊,复旦大学中文系师生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侯体健教授对西南大学文学院承办此次论坛表达了由衷的感谢,随后他介绍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发起古代文学研究生论坛的初衷和基本情况,并回顾了过去所举办的六届论坛,指出该论坛已成为增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是第七次举办,来到美丽的西南大学,希望同学们能切磋学术、互相学习、建立友谊。

本次论坛共分五场研讨,采取“发表+评议”的模式,由两校学生分别作学术报告,并由评议人评议。在第一场研讨中,我系博士生曾宇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丧葬礼文从礼制依附转向文学表达的过程与重塑机制,由西南大学博士生郭佳评议。我系博士生黄佳敏通过对念诵《观世音经》而获致灵验、脱离险境这一情节自汉代至东晋宋齐时期演变的考察,探讨了东晋宋齐观世音信仰的社会文化意义,由西南大学硕士生周汝焱评议。我系硕士生王宇泓分析了支遁《诸菩萨赞》介于诗、赞、偈之间的独特风格及其形成原因,以此为个案可以观察到东晋时期不同文体影响相互交织,又共同承纳外来书写传统的复杂历程,由西南大学硕士生刘娇评议。我系博士生姚亚杰以出土墓志为中心,考订了唐代上党县所辖乡、坊情况,由西南大学博士生王胜柃评议。

在第二场研讨中,我系博士生王标俊从物质性的僧道交游、道书阅读和知识性层面的仙传人物、修习法器等层面分析了唐代诗僧皎然的涉道诗,揭示出皎然诗歌佛道交融的面貌,由西南大学博士生刘晓旭评议。我系硕士生高阳对宋之问与刘禹锡咏洞庭诗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刘禹锡诗歌在知识上超出《文选》、在结构上效法宋之问之处,并认为在唐代《文选》因科举而居于典范地位的背景下,中唐诗人在《文选》之外学习当代诗人和其他书籍的现象,由西南大学硕士生王方评议。我系硕士生谢闻悦考证了杨炎《灵武受命宫颂》的写作时间,并结合杨炎早年行迹与时代背景,推测了几种可能的写作动机,由西南大学硕士生秦境焓点评。我系硕士生曾紫玉以“送贺知章归会稽诗”为范例,对比了《唐诗纪事》和《会稽夺英总集》两部唐诗总集的文献差异,由西南大学硕士生姬洁如评议。

在第三场研讨中,我系博士生马俊铭以两宋僧诗“蔬笋气”之评的变迁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了两宋士大夫对于僧诗的“蔬笋气”从贬低到包容、接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蔬笋气”之评与南宋僧人诗论及“晚唐体”的关系,由西南大学博士生刘子琪评议。我系博士生陈正阳以神宗至高宗朝为中心,对宋代殿试策问的形态更迭及其与政治生态的互动进行了考察,指出传统制科策问“繁复式”书写模式和熙丰新法中推出的“专题式”策问两种形态范式在神宗至高宗朝的殿试考场上彼此颉颃,随着政治主题与政治生态的变化而不断更迭,由西南大学硕士生周玮璞评议。我系博士生程诗瑀指出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以地理考证试图恢复《南行集》中苏轼诗编次,其中多有舛错、妄改之处,使得《南行集》偏离了原貌,应直接利用《外集》,依据早期苏集编次,重新厘定《南行集》苏轼诗编次,由西南大学硕士生周玮璞评议。

在第四场研讨中,我系博士生常崇桦在追溯《瀛奎律髓》“朝省类”设立渊源的基础上,揭示其编选旨趣与典型意义,并从题材迭嬗视角探究由唐至宋中央官制因革对诗歌演变的影响,由西南大学博士生温晓婷评议。我系硕士生孙容川从陆游和范成大两位南宋士大夫知识、身份和心态的不同入手探讨了《入蜀记》与《吴船录》两部行记的书写差异,揭示出知识、身份、心态之于行记文体典范生成的作用,由西南大学硕士生黄毓如评议。我系博士生杜妍分析了容与堂本《水浒传》中的“佛”评,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金圣叹《水浒传》评改的内外意义,由西南大学博士生赵晓晗评议。我系博士生田志豪以清初尺牍为中心,对晚明书坊主作家陆云龙的生平交游进行了考证与补订,由西南大学博士生豆新德评议。我系博士生韩叶林以桐城派的理论进路为中心探讨了清代古文理论中的中和观,由西南大学博士生翟嘉伟评议。

在第五场研讨中,我系博士生吴昳以《海上花列传》中的“灯烛”意象为切入点,揭示了晚清上海都市文化在西方科技与租界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近代变迁,由西南大学博士生倪宇航点评。

西南大学的16位硕士、博士生在会上也发表了自己的论文,由复旦大学同学分别评议。

闭幕式由西南大学黄大宏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曹建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苏轼书法全集》的编撰成书情况。复旦大学朱刚教授和西南大学何宗美教授对会议论文进行了综合点评,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和西南大学刘明华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提交的会议论文,认为论文选题具备很强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展现了每个人的个性特色和当下学界的研究动向,鼓励大家好学深思,在学术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会议结束当晚,师生们延续往届校际论坛的传统,组织了一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晚间复盘会。大家围坐于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分享了自己在此次论坛中的感受与收获,也表达了自己在论文选题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各位老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专业解答,给出了许多深刻的指导与建议。夜话论文,同学们受益匪浅,也成为一次十分难忘的经历。

在论坛举办的前一天,师生们参观了复旦大学重庆北碚旧址。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由上海西迁至重庆北碚,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之际弦歌不辍,赓续文化命脉,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光辉的一笔。在复旦大学百廿校庆之际,同学们来到复旦大学旧址重温那段艰难而峥嵘的校史,感悟前辈筚路蓝缕的艰辛,也更坚定了在新时代努力奋进的决心。

在论坛结束后,师生们前往大足石刻进行文化考察。作为中华艺术的瑰宝,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同学们此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与阅历的交融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