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媒体|“生活美学与身体行动”高峰论坛召开

发布者:中国语言文学系发布时间:2020-11-02浏览次数:2500

2020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身体美学中心、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身心文化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生活美学与身体行动”高峰论坛暨《通过身体来思考》《金衣人历险记》译书发布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扬州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出席本次论坛,专家学者围绕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及舒斯特曼《金衣人历险记》《通过身体来思考》等主要议题,为探索当代美学的范式转型,展开了富有启示性意义的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朱立元主持。在会议伊始,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刚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礼、安徽教育出版社徐宇、著名实用主义美学及身体美学领军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张宝贵教授致辞。朱立元教授宣布此次会议开幕,并介绍了与会专家学者。朱刚教授在致辞中向各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希望将来有更多机会和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张文礼介绍了北大出版社近几年来的主要译介工作,就《通过身体来思考》对张宝贵教授的翻译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徐宇介绍了《金衣人历险记》初期的筹备工作。陆扬教授、张宝贵教授分别就本次论坛的新书《金衣人历险记》和《通过身体来思考》的翻译工作进行介绍,并诚挚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复旦大学教授王才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永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砚平、华东师范大学汪拥华、上海师范大学王宏超、上海戏剧学院支运波教授主持并对论坛讨论作出评议。


生活美学与身体美学的新向度

二十世纪以来,美学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试图从多个领域汲取养分,以突破美学当下面临的瓶颈,来构筑新的审美范式。1992年,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率先提出“身体美学”概念,试图构建一种“扩展的美学学科”范式,旨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身体、从教育到训练这三个范畴来构建作为跨学科门类的身体美学。这种想法在《通过身体来思考》《金衣人历险记》中得到系统化表述和实践展示。身体美学是如何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表现的呢?对此,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身体美学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高建平、杜卫教授从身体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来谈身体美学。

高建平教授认为,身体、生活和生命是联为一体的,身体美学实践不应局限于理论的壁垒,而应将理论视为一种桥梁,来打通身体美学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鸿沟。杜卫教授从蒋孔阳、李泽厚和朱光潜的审美论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审美与心理、审美和生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身体美学在“娱乐至死”的当代所面临的困境及愿景,同时从年轻一代的个性化“肉身”上,发现了身体美学的突围与曙光。姚文放教授从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入手,分别从身体、情感和行动三个角度论述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范式的具体表现,并表示身体美学传达的是“发乎情,知乎行动”的实用主义精神。王峰教授从后人类的文化语境下思考了身体的从属问题,他表示在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问题下,身体与意识面临着一元整体的不可能性,人类走向“身体之撕的虹膜”,且面临着基因改造和义肢性身体的境况。

对于身体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夏锦乾、刘成纪教授分别从中国古代巫术文化及中国古代车舆文化的视角,对身体美学进行了讨论。夏锦乾从人类起源学出发,阐释了巫术发展与人类身体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人类个体的意志铸就了群体巫术、部落巫术的形成。刘成纪教授则表示,车舆作为古代的交通器物,实现了人与宇宙、社会及人际交往之间的互动经验。

关于身体书写的探讨,王琦从让-吕克·南希的身体书写理论中得到启示,认为身体本身就是一种书写,书写实际上具有生存论层面上的身体性含义,身体只有在触感中,才会实现身体的“实体化”。对于阅读、书写和身体的看法,王琦表示,书写实际上是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行为的表达媒介。


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照

经典美学的先验性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日渐式微,美学如何走向生活,成为众学者们论争的对象。王晓华教授就李泽厚和舒斯特曼的美学理论进行互释,并思考了当下中国语境下的美学境况,他表明当代中国的生活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美学。宋伟教授则表明,生活美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无需理论阐释、人人都能理解的审美范畴。在他看来,生活美学融入到生活世界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去理论化倾向。

关于生活美学的具体实践性问题,范圣玺教授、庄志民教授和张宝贵教授分别从设计领域、旅游美学和整形美学等视角提供了建设性的看法。范圣玺教授从日常功用性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今的设计学已延伸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层面,生活美学的视野也在逐步延伸,并试图构建生活美学与设计之关系的融合与互补,试图打通审美无利害性与器具功用性两者之间的关联。庄志民教授从休闲化旅游的角度,表明旅游表达了个体通过具身化的旅游,实现了人与世界的形而上式意义,彰显了个体对于生命自由及美好意志的追求。张宝贵教授从整形美容的社会现象探讨了生活美学的实用性价值,以及美学介入生活的可能性,并认为只有从行动和实践出发,才能把握到身体美学的真谛。

王德胜教授认为,对于现实中的人以及人的生活而言,美学的可能性总是同其自身功能定位相联系,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指向人生价值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思想活动,美学应该能够为人的生活及其实际处境提供特定的认知形式。一方面,这种美学的特定认知就像雅克·朗西埃所指出的,不能没有、而且必须源于生活本身所塑造的“可感肌理”——生活的直观感受性及其感受内容,它们在美学的思考中往往占据了显著而重要、甚至独一无二的位置。另一方面,美学所提供的生活认知及其认知形式,同时又是人在具体生活的现实处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意义体验的根据——人对自身生活存在的意义感受和反思总是直接联系着这一认知形式的获取与展开。

“金衣人事件”与当代审美议题

如何让美学走向生活,是实用主义美学一直以来探讨的问题。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行为艺术作品《金衣人历险记》完美搭建了美学、艺术和生活之间的桥梁。陆扬教授对其最新译介的新书《金衣人历险记》进行了内容介绍,并从审美范式跨界的角度考察了“金衣人”形象,以及当代美学所面临的跨学科范式转型的问题。王曦从剧场理论的思路出发,深入探讨了“金衣人”行为艺术的创造性内涵及其审美局限。

关于审美时间性与审美生活之关系的探讨,刘彦顺教授从许茨现象学美学入手,探讨审美意识的冲动性意义,质疑身体美学概念的合法性,认为审美生活应被置入到一种域状形态中来思考,审美生活是一种感官、感受的源发性状态,无法用理性来衡量界定。

从文化间性来审视审美生活是本次会议的另一重议题,王嘉军教授从列维纳斯的三种差异,即不同、他异和陌异来分析学界盛行的三种对文化间性的看法,并从他异的角度融合列维纳斯和朱利安对文化间性的思考,强调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差异与融合,且要尊重不同文化间的风格及伦理问题,从审美、身体修炼和政治等三重纬度来思考跨文化生活。

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同话题,对当代中国生活美学及身体美学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值得参鉴的角度和意见。无论是对基础理论的发掘,对人工智能前景的展望,还是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反思和建议,均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美学理论的有机成分,展示了与会专家对生活美学与身体美学发展的热忱与期许。


(原文链接:http://lit.cssn.cn/wx/wx_xszx/202011/t20201102_52102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