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更多 

个人简介

陈振宇,男,1968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广泛吸收功能学派、认知学派、语言类型学及逻辑语义学的理论,研究范围涉及汉语句法的层次结构与类型学地位,信息价值和完句性,命题的语义学结构,以及时间、疑问、否定、情态、指称、领属、量化、单调性、感叹、事实性、意外、同盟、预期等诸多汉语语义语法和语用语法范畴。

一、人物经历

2018年至今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2017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2011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2006-2008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合作导师:袁毓林)

2003-2006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导师:戴耀晶)

2000-2003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导师:李恕豪)

1997-2000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1993-1997 成都市振宇天线微波技术研究所(私营)

1990-1993 四川西物所天线公司工程部技术员

1988-1990 四川银河新技术开发公司电科所工人

1985-1987 北京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肄业)

二、开设课程

本科生必修课:现代汉语()、语法学。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现代语言学、《马氏文通》精读、《中国话的文法》精读、汉语依存语法学、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本科生讨论课:语言科学。

研究生课程:语言学专题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方法、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研究、现代语言学专题、汉语语法的功能主义视野、(FIST课程)汉语语法研究方法论、(FIST课程)汉语语义学。

三、出版专著

1.陈振宇,《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学林出版社,2007年。

2.陈振宇,《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学林出版社,2010年。

3.陈振宇,《汉语的小句与句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4.陈振宇,《汉语的指称与命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5.陈振宇,《逻辑、概率与地图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四、编辑出版

1.陶寰、陈振宇、盛益民,《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中西书局,2017年。

2.戴耀晶、卢英顺、陈振宇,《语言的描写与解释——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3.陈振宇、张新华,《叙实性与事实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4.卢英顺、陈振宇,《胡裕树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5.陈振宇、盛益民,《汉语方言否定范畴研究》,中西书局,2020年。

五、正式发表论文(包括合写)(请点击右上角的“更多”,选择“教师博客”,点击打开后就可下载以下论文)

1.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第3期。

2.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整体分析,《语言界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4.陈振宇、刘承峰,“不是…就/便是…”与“语用数”,《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5.陈振宇,疑问范畴中形式与标记的组合计算,《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6.陈振宁、陈振宇,“稍”类副词与量性特征,《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郑妵妍、陈振宇,变化动词与“过”,《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刘承峰、陈振宇,现代汉语“语用数”的种类及其确定,《东方语言学》2007年第1期。

9.陈振宇,现代汉语中的非典型疑问句,《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

10.陈振宇、刘承峰,语用数,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

11.陈振宇,完形体“了1”,《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陈振宇、朱庆祥,“X是谁/哪(一)个/什么(人)”与“谁/哪(一)个/什么是X”,《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13.陈振宇、刘承峰,“数”范畴的修辞视角,《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

14.陈振宇,“知道”、“明白”类动词与疑问形式,《汉语学习》2009年第4期。

15.陈振宇,三层七元的时间系统,《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16.陈振宇,关于终结和非终结的区别,《东方语言学(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17.陈振宇、陈振宁,疑问范畴中的形式与标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陈振宇、袁毓林、张秀松、周强,亲属关系的逻辑意义及其自动推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第16期。

19.陈振宇、袁毓林,汉语亲属关系的语义表示和自动推理,《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

20.陈振宇、袁毓林、张秀松、周强,一种基于大知识库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第3期。

21.陈振宇,现代汉语的副词与疑问,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一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

22.陈振宇、邱明波,反预期语境中的修辞性推测意义:“难道、不会、怕、别”,《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

23.陈振宇,现代汉语中阻止疑问提取的词语和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4.陈振宇,疑问范畴中副词的功能,《对外汉语研究(第六期)》,商务印书馆,2010年。

25.陈振宇、陈振宁,一种基于对齐的时间信息提取方案,《语言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6.刘承峰、陈振宇,数的一致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7.张秀松、袁毓林、陈振宇、周强,基于情境网络的汉语亲属名词的语义描写体系,《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3期。

28.王晓凌、陈振宇,再析副词“只”的量特征,《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一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9.陈振宇、古育斯,汉语疑问代词的不定代词用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第3期。

30.刘林、陈振宇,从“了、着、过”看操作和说明语体问题,《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6期。

31. 陈振宇、刘承峰,谓词前后不对称与“都”字句,《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六)》,商务印书馆,2012年。

32. 陈振宇、李于虎,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3期。

33.陈振宇、李于虎,“过2”句的论元和可重复性,《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六)》,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34.陈振宇,成都方言的领属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另收入陶寰、盛益民主编《汉语方言领属范畴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160-173页。

35.陈振宇,汉语句子否定的类型性质,《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36.陈振宇、安明明,反问(否定性疑问)的语义和功能——以汉语与马达加斯加语的反问标记为例,《对外汉语研究(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13年。

37.陈振宇、刘 林,副词“只”的逻辑语义,《汉语副词研究论集》,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38.周思佳、陈振宇,“一量名”不定指名词主语句允准条件计量研究,《语言科学》2013年第4期。

39.祁峰、陈振宇,焦点实现的基本规则:以汉语疑问代词为例,《汉语学报》2013年第1期。

40.陈振宇,对疑问语气提升的研究,《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纪念朱德熙教授诞辰90周年和庆祝陆俭明教授从教50周年》,商务印书馆,2014年。

41.陈振宇、叶婧婷,从“领属”到“立场”——汉语中以人称代词为所有者的直接组合结构,《语言科学》2014年第2期。另收入陶寰、盛益民主编《汉语方言领属范畴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334-372页,收入时对文章内容做了较大改写。

42.李双剑、陈振宇、潘海峰,人称与陈述的关系研究——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谈起,《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6期。

43.李双剑、陈振宇,允准否定词在“把/被”之后的动因——记一种特殊的否定式“把”字句和“被”字句,《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44.陈振宇、李于虎,再论“过1”“过2”,《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七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

45.叶婧婷、陈振宇,再论汉语的完句性,《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46.邱明波、陈振宇,汉语动词的指向对反身代词句内回指的制约,《汉语学习》2014年第6期。

47.陈振宇、钱鹏,蕴涵、预设和完备性,《当代语言学》2015年第1期。

48.李红叶、陈振宇,副词“没”的非常规搭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年第2期。

49.陈振宇、陈振宁,为什么“不、没( )2、别”是副词而不是附缀———汉语句子结构的类型,《语言研究集刊(第十四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

50.陈振宇、陈振宁,通过地图分析揭示语法学中的隐性规律——“加权最少边地图”,《中国语文》2015年第5期。

51.陈振宇、杜克华,意外范畴:关于感叹、疑问、否定之间的语用迁移的研究,《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5期。另收录陶寰、陈振宇、盛益民主编《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347-360页,略有改动。

52.刘林、陈振宇,从与“了2”的共现关系谈汉语副词的意义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

53.杜克华、陈振宇,成都话句末语气词“嗦”——“领悟”范畴及其功能,《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五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

54.李红叶、陈振宇,对“副词+VP/AP”结构的句法否定,《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二集)》,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55.陈振宇、刘承峰,再谈总括副词“都”,《对外汉语研究(第十三期)》,商务印书馆,2015年。

56.陈振宇、马宝玲、薛时蓉,从汉语角度看极性问的类型学性质──真性极性问形式与疑问语气成分的区别,《(台湾)清华中文学报》(第十四期),2015年。另收录《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中西书局,2017年,1-42页,略有改动。

57.陈振宁、陈振宇,用语图分析揭示语言系统中的隐性规律——赢家通吃和赢多输少算法,《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5期。

58.陈振宇,概念化中的主观化——Ronald W. Langacker的主观理论简介,上海市语文学会编《现代语言学》第1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

59.张汶静、陈振宇,信息的确定性对否定表达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60.陈振宇、吴越、张汶静,相对信息价值与语言研究,《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八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

61.叶婧婷、陈振宇,汉语方言中源于领属结构的立场范畴,《汉语句式问题探索——汉语句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62.杜克华、陈振宇、陈振宁,成都话“哇”字句语用功能的形成,《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七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

63.陈振宇、甄成,叙实性的本质——词汇语义还是修辞语用,《当代修辞学》2017年第1期。

64.陈振宁、陈振宇,基于偏向相似性的自然语言关联和聚类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7年第1期。

65.陈振宇、刘林,“才”的必要条件标记功能,《对外汉语研究》(第十五期),2017年。

66.李双剑、陈振宇、范轶赟,汉语否定提升研究,《语言科学》2017年第3期。

67.陈振宇、李双剑,副词化——兼论复杂句构造策略,《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三集)》,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

68.陈振宇、杜克华、石岩,“意外”范畴中的副词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

69.张帆、翟一琦、陈振宇,再说“我们”——人称代词、复数与立场,《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

70.李双剑、陈振宇,否定词在“对”字句否定式中浮动的制约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

71.陈振宇、张莹,再论感叹的定义与性质,《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九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

72.刘娅琼、陈振宇,存现句句首处所成分的语法地位及“在”的使用问题,《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九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

73.陈振宇、姜毅宁,事实性与叙实性——通向直陈世界的晦暗与透明,《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收入陈振宇/张新华主编《叙实性与事实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74.郭光、陈振宇,“知道”的非叙实和反叙实——兼论“早知道”的语法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2期。收入陈振宇/张新华主编《叙实性与事实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75.陈振宇,时间信息提取的几个问题,戴耀晶主编《语言的描写与解释——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76.陈振宇、刘承峰,“每”的功能演变以及与“都”的共现——基于修辞语用和语法化的解释,《当代修辞学》2019年第2期。

77.陈振宇,间接量化——语用因素导致的全称量化,《东方语言学》(第十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78.陈振宇、姜毅宁,反预期与事实性——以“合理性”语句为例,《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收入陈振宇/张新华主编《叙实性与事实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79.刘承峰、陈振宇,再说“任何”,《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四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80.陈振宇、杜克华,“怎么”新说,《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四集)》,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

81.陈振宇,再说“会”,《世界汉语教学》2020年第1期。

82.陈振宇、李双剑,论语义和谐的定义和类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83.王梦颖、陈振宇,汉语副词正反问用法的浮现,《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84.林皓、陈振宇,实质问的本质与演化——手语“摊手”等语言现象的启发,《外国语》2020年第4期。

85.陈振宇、王梦颖、陈振宁,汉语主观副词与客观副词的分野,《语言科学》2020年第4期。

86.张莹、陈振宇,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与非事实条件句,《汉语学报》2020年第3期。

87.陈振宇、杜克华,西南官话成都方言的否定表达,收入陈振宇、盛益民主编《汉语方言否定范畴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50-98页。

88.陈振宇,句首名词性成分的定指化与话题强化——“主语与话题”之争中反映的问题,《语法研究与探索》(二十辑),商务印书馆,2020年。

89.陈振宇,主次策略和汉语复句,朱斌主编《复句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90.陈振宇,再谈主题和主语——汉语小句的句法配置,《胡裕树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1.陈振宇、甄成,叙实性的本质——词汇语义还是修辞语用(全文),陈振宇/张新华主编《叙实性与事实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158-233

92.陈振宁、陈振宇,基于语义地图的北京话和成都话意外类语气词类型比较,《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93.鲁承发、陈振宇,透视与展望:“差一点没VP句式研究60年,《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94.陈振宇,统一时体理论中的参照时间——兼论复杂句的时间结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95.张耕、陈振宇,论排除义范围副词主观量表达的语用迁移——以“光、净”和四川方言的“只有”为例,《当代语言学》2021年第1期。

六、获奖

201611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通过地图分析揭示语法学中的隐性规律——“加权最少边地图”》(省部级),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本人排名第一。

201810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二等奖,《汉语的指称与命题——语法中的语义学原理》(省部级),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独著。

七、课题

1.真实文本语义标注中论元语义角色的判定操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53050 ,已完成。(主持人)

2.面向内容计算的汉语语义角色知识库的研究和建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YY004 ,已完成。(主要参与人)

3.汉语亲属关系自动转换信息处理,复旦大学金苗项目(EYH3151078 ,已完成。(主持人)

4.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和时间逻辑的现代汉语文本蕴涵识别机制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0BYY002 ,已完成。(主持人)

5.现代汉语句法与语义计算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3YJA740005),已完成。(主持人)

6.现代汉语及方言中的否定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YY001),已完成。(主持人)

7.关于汉语否定与否定的应用研究,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项目。(主要参与人)

8.汉语反事实与非事实条件句定量分析与计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9BYY001)。(主持人)

9. 言语行为的逻辑——汉语语义和语用接口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YYB032  。(主持人)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研究方向
  • 社会兼职
  • 2003.9
    2006.7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   → 导师:戴耀晶
  • 2000.9
    2003.7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   → 导师:李恕豪
  • 1997.8
    2000.7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 1985.9
    1986.11
    北京大学数学系   → 概率统计专业   → 无  → 大学肄业   → 1987年底因病退学
  • 2008.9
    2021.1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8年讲师;2011年副教授;2017年教授 
  • 2006.8
    2008.7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 →合作导师:袁毓林 
  • 1994.1
    1997.5
    成都市振宇天线微波技术研究所
  • 1990.5
    1992.10
    四川西物所天线公司→工程部→技术员
  • 1987.11
    1990.4
    四川银河新技术开发公司→电科所→工人
    暂无内容

团队成员

暂无内容